二胡的起源
二胡又称 “奚琴”“松琴”。当前两大主要拉弦乐器,一是提琴类,二是胡琴类,二胡是胡琴家族中极具表现力的一种。北宋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我“马尾胡琴随汉车,曲声犹自怨单于,说明胡琴的演奏方式已经由 “两弦间以竹片轨之”向马尾转变,这是二胡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跃进,与竹片演奏相比,马尾弓在音色音量控制上产生了质的飞跃:在甘肃敦煌榆林窟西夏到元代的壁画中,我们能见到胡琴的图像:《马可•波罗游记》中记载了蒙古军队中使用胡琴的情景,“鞑靼人有一种风俗,当他们队伍排好,等待打仗的时候,他们会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,极其好听”,说明元朝时二胡就已经在蒙古人中广为
流行:现存的明朝绘画《麟堂秋宴图》中,可以看到二胡当时的形状,卷颈龙首,马尾弓子
夹在两根琴弦中演奏,琴上已经有了千斤,与今天二胡的形制非常接近。
近代二胡的发展
在近现代对二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,首推周少梅。周少梅(1885-1938) ,江苏江阴人,近代著名二胡音乐拓荒者、演奏家、教育家。他把二胡的长度延长,琴弦加粗,使音色和音量都得到很大的改善,并将二胡由一个把位,发展为上中下三个把位。
一代宗师刘天华(1895—1932),曾向周少梅学习二胡和琵琶,以二胡为国乐改革及推广的突破口,创作二胡曲十首,如《良宵》《病中吟》《月夜》等,二胡练习曲四十七首,并建立了系统的二胡教学法。把位方 面,他在其师周少梅“三把头”的基础上,又继续向下延仲两个把位,增至五个把位,使二胡的音域得到扩展,表现力也随之 加强。确立了二胡内外弦的定弦音高(d、a),这是二胡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内、外弦的音高,沿用至今。
阿炳(1893-1950),本名华彦钧,江苏无锡人,留下二胡和琵琶曲各三首,包括不朽名作《二泉映月》。
现代二胡的发展
20世纪50年代以来,二胡的发展突飞猛进。先是把琴弦换成金属弦,另外形制也出现多种,有八伯、椭圆、偏圆、方圆等。受过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作曲家,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法,为二胡量身定制了一大批优秀乐曲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刘文金的《豫北叙事曲》和《三门峽畅想曲》。乐曲采用西洋音乐的曲式,但旋律的结构走向却充满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,使人感到亲切和温馨。在借鉴小提琴演奏技法方面,这两首曲子是成功的典范,曲中快速的走句、华彩乐段中的高难技巧,都使其成为当代二胡演奏的经典曲目。山这两首乐曲开始,二胡曲的专业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。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,一批青年演奏家开始把小提琴作品移植到二胡中,像萨拉•萨蒂的《流浪者之歌》、陈钢的《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》、里姆斯基 •科萨科夫的《野蜂飞舞》等。这些乐曲,用小提琴演奏难度都很大,而二胡只有两根弦,琴弓又夹在两弦之间,如何完成并把音乐表现出;米,难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这也反映了二胡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演奏家们扎实的功底。